泸溪县筑牢社会兜底“保障墙” 确保小康不落一人
“我与姚希春2016年结婚后女儿出生,希望自己的女儿姚馨蕊能够像温室的花儿一样健康成长,然而,女儿一岁后还不能像正常小孩那样说话和行走,咱夫妻俩内心忐忑不安把小孩送去医院检查才发现孩子患有脑瘫,为让孩子治疗康复,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下了巨债,一贫如洗。2019年9月,得知这情况的县民政局将我家三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保障最低生活,渡过了难关……”5月5日,泸溪县浦市镇五果溜村二组贫困村民谭小芝感动地说。
在泸溪县,像姚希春这样因病致贫的家庭有很多,还有些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和个人,尤其是患有重病、重残、无劳动能力的对象。为此,该县充分发挥政府社会救助的兜底保障职能,确保纳入政策兜底保障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低保救助、特困供养救助、临时救助、大病医疗救助、残疾人护理补贴和生活补贴,做到“应兜尽兜,应养尽养、应救尽救”,实现“不少一户,不落一人”的底线。目前,全县有农村低保对象8549户16234人(其中一类兜底对象462户1064人),农村特困人员1627户1636人,按月向7458名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和生活补贴。
在脱贫攻坚路上,“不少一户,不落一人”,该县筑牢“保障墙”,通过线上比和线下排查,对在保对象、边缘困难人口、易返贫人口进行动态监测,及时把困难群众纳入相应的救助政策范围。县民政局与县攻坚办坚持每月大数据监测,及时把新出现的重病、重残疾等异常数据反馈到各乡镇、各村调查核实。仅2019年12月,通过大数据引导新办理重度残疾证的15名残疾人申请了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使补贴条件的对象“不落一人”。同时,通过驻村、村组干部、民生协理员按月全面摸排进行线下落实。武溪镇民政工作人员线下排查,启动主动发现机制,及时把低保对象转为特困人员救助,广大群众的交口称赞。
泸溪提高保障标准,实行精准救助,做到兜底对象全覆盖,“不愁吃不愁穿”兜得住。通过精确测算,按照既不拔高群众预期,又实现“两不愁”的原则制定保障标准,改善和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今年年,全县农村低保保障标准为4200元/人年,高于脱贫指导标准200元。农村特困人员年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达到了5460元/人年,比2019年提高了6%。
兜得住兜得稳”既要及时提高保障标准,更靠精准救助。2019年,该县把500多名困难群众纳入了农村低保,提高了90名农村低保的保障标准。1月,武溪镇红岩村驻村工作队在走访中发现,贫困户杨某洪妻子因重病导致家庭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及时引导其申请调高保障标准,让精准救助贯穿始终,让保障网牢不可破。
当下,泸溪县奋力巩固兜底保障成效,做到兜底对象“三保障”与住房、医疗、教育救助及特困人员救助政策、残疾人护理补贴、生活补贴深度融合,让“两不愁,三保障”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真正实现“真脱贫、脱真贫”,确保无劳动力者与丧失劳动能力的、因残重度贫困的、因病重度贫困且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脱贫的重度贫困家庭在2020年底前彻底消除千年贫困,同步迈入全面小康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