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是湖南省的第二大河流,发源于贵州都匀市苗岭山脉斗篷山,全长1033公里,其中泸溪段40公里,流域面积1158平方公里,其水域面积是武水国家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母亲河长江的重要支流,保护好沅江一江碧水,是落实长江生态修复和保护提出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政治责任。
去冬今春以来,泸溪县按照省、州统一部署,围绕“生态泸溪、绿色泸溪”主题, 开展“一湖四水”全流域生态修复,进行沅江岸线生态造林和生态复绿。先后实施了长江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湿试点、沅江水岸复绿、湿地公园洲滩造林等生态修复工程,为再现沅江岸线水岸秀美景观努力。
实施以生态造林封育为主的森林生态保护修复。在沅江岸线的浦市镇毛家滩、铁柱潭、浦溪等地实施长江防护林工程。新造以水杉、柏木、枫香为主的水土保持林1000亩。对流域内代朝山、凤凰山等生态脆弱区域开展封山育林保护措施,封禁水源涵养林区24000亩,安排专职生态护林员19名管护。
实施开展以净化水环境为目的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在沅江江畔的花园坪、黄家桥实施退耕还林还湿试点。通过退耕还林还湿,结合适度蓄水引流、沟渠生态改造等工程改造措施,进行湿地改造和提质,净化处理生活污水和工业用水,保护流域周边的水生态环境。共栽种荷花、黄香蒲、黑藻、灯芯草、风车草等水生植物和垂柳、紫薇、水杉等绿化苗木近20万株(丛),退耕还林还湿336亩,新增湿地面积147亩。
实施以治理沿江裸露地、废弃沙石场为对象的江岸土地植被恢复和复绿。在浦市、武溪等乡镇沿江河岸实施造林绿化、植绿复绿、客土回填、种草植树等生态修复措施。共实施裸露地造林、废弃砂石堆场复绿5处,面积200亩。
实施以武水国家湿地公园受损洲滩生态恢复造林。在武溪镇武里洲、白沙岩角等滩涂地、水岸边栽植水杉、樟树、银杏等3.2万株,造林225亩。为恢复湿地特有的生物多样性,构建环境良好的水禽栖息地打下基础,湿地生态系统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湿、水岸复绿、湿地保护等技术手段和方法,按照宜林则林、宜湿则湿、宜草则草的原则,保护沅江水系,修复受损沿江岸线山体,再造“一湖四水”之一沅江 “山青、林茂、水绿、景美”的秀美江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