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食药工质局驻村工作队治穷先治愚、扶贫“拔穷根”

县食药工质局驻村工作队治穷先治愚、扶贫“拔穷根”

来源: 作者:杨再宏 发布时间:2017-06-01 字体大小:

“同学们,明天是你们的节日,祝你们节日快乐!今天我们带来了你们喜欢的课外书,课余时间大家可以看看,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说话的是泸溪县食药工质局驻小能溪村扶贫工作队第一支书刘晓芬。 接下来,她把从县城募集来的二十多本儿童读物一一发到小能溪村村小孩子们手中。孩子们拿着半新不旧的书如获至宝,急不可耐的翻看起来。

“讲故事喽,讲故事喽,大家快来听故事!”同学们吆喝着。很快,同学们就围在一位戴着眼镜、有点秃顶的扶贫工作队员身边津津有味地听着他讲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在尕玛尔草原生活着一群羚羊……”那位工作队员正活灵活现地讲述着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沈石溪写的《羚羊飞渡》的故事。

泸溪县食药工质局驻小能溪村扶贫工作队自入村以来,一直把“治穷先治愚、治穷‘拔穷根’”作为驻村扶贫工作的理念。他们认为,贫困村贫困的根源一方面是自然条件恶劣,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村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思想僵化,精神愚钝。同时,他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要想解决该村村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思想僵化,精神愚钝这一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要靠平时潜移默化的宣传引导,要靠从娃娃读书学习抓起。

小能溪村是一个穷山恶水、信息闭塞的村落,全村1300多口人,四十岁以上的村民文盲半文盲占80%以上,全村四十岁以上找不到媳妇的“寡公子”有四十多人,而这些“寡公子”大多是文盲半文盲。由于缺少文化,外出打工的村民在外面也只能从事不需要多少文化知识和技能的脏累苦的工作,劳动报酬也相对较低。

扶贫工作队的同志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们一边通过开放村部楼的图书室,让农闲时的村民或春节打工回来的年轻人到图书室看看书,查查资料,一边通过发放法律法规、科普知识方面的学习资料,让村民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更主要的是抓好村里孩子们的学校教育,一是把全村从小学到大学的学生人数统计上来,落实国家教育助学相关政策;二是精准识别因学致贫,因贫失学、辍学的贫困户,把他们纳入建档立卡户,不能让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辍学;三是协调社会力量捐资捐物,为贫困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健康的学习环境。

截至目前,小能溪村从小学到大学共有96人在读,其中建档立卡户孩子有42人。自2016年以来,来小能溪村村小捐资捐物并同孩子们互动交流的达30余人次。没有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辍学。

小溪长流,青山依旧。泸溪县食药工质局驻村工作队员们同小能溪村村小的孩子们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六一”节,并衷心祝愿孩子们节日快乐!

 

                                             

相关文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