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溪县工业经济发展五年规划
泸溪县经济和信息化局
2012年10月15日
一、2013年-2017年发展目标及发展举措
2013年工业经济指标预测。预计2013年工业经济恢复增长,全部工业总产值75亿元,比2012年增长25﹪,规模工业65亿元,增长25%;规模工业增加值22亿元,增长19﹪,工业税收1.2亿元,增长10﹪,工业固定资产投入4.5亿元,增长5﹪,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4.5﹪,工业企业重大安全事故为零。
2014年-2017年经济指标预测。在2012年基础上后五年全部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4 %以上,2017年达到180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5%以上,2017年达到16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以上,2017年达到 5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税收年均增长15%以上,2017年达到 4亿元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入年均增长20%,到2017年完成48亿元;到2017年末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 20 家,过4亿元的企业10 家,过10亿元的 5 家。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4%;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2013年工业经济重点工作。实施“五大工程”,夯实“实力泸溪”发展基础,实施资源能源开发工程,开发利用磷、铝、钒、石煤等优质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施传统产业提升工程,增加科技投入,加快科技成果利用,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延长产业链条;加快锰锌企业整合,进一步统一企业思想,整合是为了更好更新发展,将四家小型电解锰企业淘汰关闭到位,完成环保评审、锰锌企业集团组建、二氧化锰还原站建设等重点工作;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加快盛基公司不锈钢项目、盛鑫科技公司4000吨稀土、群祥公司6000吨铝粉、超人公司椪柑深加工三期工程、金昊公司铝粉二期工程、金天公司铝粉二期工程等产能工程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培育中小企业发展,提升发展理念、回归理性思维、注重发展质量,切实抓好企业安全生产,防范重大安全事故发生,提高企业管理者综合素质、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
五年工业经济总体思路:
“三个坚持”、“四个结合”。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引领、坚持“三化”(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信息化)融合。扩大经济总量与优化经济结构相结合,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相结合,资源开发与节约利用相结合,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结合。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不断提高工业产品质量和工业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增加企业就业,提高企业职工收入,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打造“实力泸溪”。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利用科技进步、比较优势及国家产业政策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传统产业,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企业效益,开发新产品,扩大经济总量。整合锰锌产业,不再批建新的锰锌产能,以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搞好锰锌行业整治,淘汰落后生产力。用两年的时间将现有的17家电解锰企业整合为2家,产能由21万吨整合为18万吨,3家电解锌企业整合为1家。发展新兴产业,依托本地磷、铝土、石煤、钒等优势资源新上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大项目,提高优势产业经济总量在全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农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
鼓励技术创新,破解发展瓶颈。扶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安排科技创新引导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产业化关键技术瓶颈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企业研发项目与高校合作的产学研项目。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攻克传统工业产品共性、关键性技术难题;采取切实措施,引进西部电力、进口国外高品位二氧化锰矿石,鼓励企业推广利用二氧化锰生产电解锰技术,加强环境保护,破解电、矿、环境等发展瓶颈,
扶持循环经济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大工业发展基金、项目支持资金对循环经济企业倾斜力度,落实循环经济企业税收减免政策;科学制定循环经济规划,依法推进企业清洁生产。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以技术管理为手段,实施综合有效的污染预防措施,清除和减少工业生产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防治工业污染,提高经济效益,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扶持发展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逐步提高工业“三废”利用率。
大力招商引资,加快产业转移,加快项目建设。树立“发展靠项目支撑,工作靠项目推进,形象靠项目改变”的理念,
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领导,明确招商引资责任,落实招商引资措施,注重招商引资实效;以园区为发展平台,全方位、有重点地引进外地的项目、资金、人才、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服务环境、要素环境,为企业投资、产业集聚创造有利条件,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市场环境,整顿市场经济秩序,规范市场竞争行为,成立企业减负领导机构,建立健全企业减负制度,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审批难等难题,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确保执法部门依法行政,营造一个让投资者放心、顺心、安心、舒心的法制环境。营造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确保地方激励经济发展政策的科学性、稳定性,营造诚实守信的人文环境。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及时兑现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目标管理等优惠政策。